一方面全市15万头奶牛存栏量对苜蓿需求量巨大,另一方面因设备落后、短期收益少等因素导致不少苜蓿田改种粮食作物,推广苜蓿种植仍是我市畜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紫花苜蓿 一种在世界各国广泛种植的饲料牧草。用苜蓿等优质植物蛋白饲料转化成牛奶蛋白,不仅原料奶质量高,而且节本增效,是转变奶业生产方式的重要途径。
种植面积锐减 质量低于进口苜蓿
多年前,不少农户看中了种植苜蓿的潜力,开始尝试种植,以历城区为例,该区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推广种植苜蓿,最初种植面积为700亩,到2012年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但从2013年开始,苜蓿的种植面积因气候、环境等问题开始下降,仅剩1000亩。到2014年,历城区苜蓿的种植面积甚至低于最初的推广种植面积。
历城区种植苜蓿的情况是全市的缩影,作为高营养的饲料牧草,苜蓿在我市畜牧业饲料中占有不小比重,因为奶牛养殖数量巨大,为保证乳品质量,许多养殖户以每吨3500元左右的价格购买较为优质的进口苜蓿,这使得原本就低迷的本地苜蓿行业更加受挫。奶牛养殖户郑女士告诉记者:“进口苜蓿的蛋白含量远高于国产苜蓿,我们为了保证牛奶质量也只能选择比较贵的进口苜蓿。”同时她也表示如果国产苜蓿能够提升蛋白含量,她十分愿意购买国产。
降低种植成本 还需政策扶持
对于粮食作物,国家早有相关政策补贴扶持,而对于高附加值的畜牧业发展所必需的饲料作物,还需更多政策扶助。据市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去年争取到了饲料作物补贴,不过补贴要求达到连片3000亩后给予每亩补贴600元,我市苜蓿种植面积较为分散,而且目前土地租金高,连片土地少有用于种植饲料作物。即使有着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转化的政策优势,实际情况还是不太令人满意。
历城区最大的苜蓿种植户吴女士告诉记者,地租贵、成本高、收割设备落后等问题成为她种植苜蓿的绊脚石。希望政府能从政策上给予中小型种植户以适当优惠和补助。目前,全市奶牛存栏量在15万左右,国家提倡每头奶牛每日应喂食一到两公斤苜蓿,全市苜蓿需求量巨大,希望政策能够有长效的激励机制和优惠补助政策。
着眼长期效益 强化推广措施
苜蓿作为优质的饲料作物,具有产草量高、利用年限长、适口性强、可刈割次数高、营养价值丰富等优势。苜蓿干物质中粗蛋白的含量为15%至25%,相当于豆饼的一半,比玉米高1至1.5倍,必需氨基酸含量比玉米高5.7倍,另外还含有多种家畜需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苜蓿不只作为奶牛的优质饲草,还可以作为肉羊、肉牛、猪、兔等的饲料。据了解,苜蓿对于提高奶牛单产和乳品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外,苜蓿根瘤能够固定氮气提高土地肥力,种植后土地能够少施肥而高产。相对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而言,苜蓿更能够改善大气状况,优化空气质量。
畜牧专家介绍,苜蓿种植推广的措施主要包括无偿向种植户提供优质草种草籽,从项目中抽调资金购入先进设备供种植户使用,加强对于苜蓿综合效益的宣传。
投入多见效慢 推广种植难度较大
我市十分重视苜蓿的推广种植工作,但成效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收割设备落后等。目前,苜蓿以及其他牧草的收割设备技术等远远落后于国外,同样作为青贮饲料,国外苜蓿能够在收割过程中做到收割、翻晒、打捆流程一体化,在保证苜蓿里营养成分的同时减短时长,而国产苜蓿由于设备因素,收割晾晒主要依靠天气自然晾晒,没有自动烘干设备,往往造成苜蓿水分和营养的流失。目前,进口苜蓿的蛋白含量要高出国产苜蓿50%左右。
除了设备落后,苜蓿种植成本高也是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由于目前土地租金较高,种植苜蓿又需要大片土地,加之灌溉等因素,使得苜蓿种植的成本居高不下。正是由于投入多短期产出少,造成许多种植者不愿意将土地用于苜蓿的种植。大多数种植户只看重本年或本季的利益,选择市场需求高的作物种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