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专题论述->工作研究->福建省水产饲料工业现状和产业发展方向
福建省水产饲料工业现状和产业发展方向
林仕梅 张丽丽 艾庆辉
福建省发展水产养殖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潜力。福建是我国海洋大省,拥有3 324公里的海岸线,居全国第二位;滩涂面积2 701平方公里,海岸线漫长曲折,曲折率居全国首位;形成大小海湾125个,海洋国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占福建国土的“半壁江山”。沿岸海域生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类生物资源400多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十五”、“十一五”期间,福建省水产养殖业得到迅猛发展,水产总量大幅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渔民收入不断增加。2005年水产总量达历年最高602.2万吨,居全国第三位。人年均水产品占有量186 kg,为全国最高(2007年我国人均占有量为36.3 kg)。渔业经济总产值达936亿元。
1 福建省水产养殖业现状
1.1 水产养殖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增长迅速,养殖结构亦发生较大变化。1985至2007年,我国淡水养殖比例逐年下降,海水养殖比例逐年增加,二者比例从8:2逐渐缩小为6:4。福建省作为我国第三大渔业省份,自2000年以来水产品总量年均超过500万吨,60%的产量来自水产养殖(大约300万吨)。其中,淡水养殖占17%、海水养殖占83%。海水养殖中贝类和藻类占较大比例,分别为75%和17%,而鱼类和虾蟹类仅占5%和3%,这严重制约着渔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水鱼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比例小幅上升(麦康森,2005)。2004~2008年,福建省海水鱼养殖产量保持在14万吨以上。这将大大促进福建省渔业经济健康、高效的发展。
1.2 福建省的特色水产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建现已初步形成以大黄鱼、鳗鱼、罗非鱼、对虾、蛙等特色品种为主体的水产业,这些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实力的品种,也是最具产业化发展条件的品种。
1.2.1 大黄鱼
大黄鱼是我国传统的海产经济鱼类,素有“国鱼”之称。大黄鱼发展迅速,形成规模。福建省大黄鱼养殖产量已达5.6万吨,占全省海水鱼养殖产量的40%,其中网箱养殖达28.5万箱,占网箱养殖的56.7%,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30多万人,出口量占全国的80%,目前已成为闽东特色支柱产业,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海水鱼类养殖业。
1.2.2 鳗鲡
世界鳗鲡养殖产量近几年稳定在23万吨左右,我国大陆鳗鲡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福建的鳗鲡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福清的鳗鲡养殖业又占了福建的六成以上,形成了集鳗苗培育、成鳗养殖、饲料生产、烤鳗及鳗鲡副产品加工、出口一条龙的外向型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鳗鲡养殖基地。还是亚洲地区唯一大规模成功地养殖欧鳗的地区。
1.2.3 罗非鱼
近十年来我国罗非鱼的产量以年均 13.4%左右的速度递增,稳居世界首位,其产量(中国2007年113万吨)占全球罗非鱼产量的46%。2007年我国罗非鱼出口量为21.5万吨,比2006年增长了30.9%,居全国水产品出口量的第三位。2008年福建省出口量虽然有20%的增长,但在全国出口量中所占比例有所减少,占全国出口量的5.2%。全国罗非鱼苗种产量达142亿尾,其中福建省6亿尾。福建省是我国罗非鱼四大养殖区之一,但近几年产量逐渐下降(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罗非鱼分会,2009;陈胜军等,2007)。罗非鱼养殖产量由1999年的9.97万吨,全国第二位,降至2003年的9.28万吨,居第四位,占全国总产量的11.52%。2007年8.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85%。
1.2.4 其他特色品种
由于台湾海峡鱼类资源的多样性,台湾迄今已成为世界海水鱼种类繁殖最多的地区。漳州比邻台湾,两地水产技术和品种交流频繁,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目前漳州市水产养殖品种多达156种(其中引进品种49种),年产量100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高达322 kg,产值60亿元。现有鲍鱼、石斑鱼、牡蛎、青蟹等4个水产品种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1.3 福建省水产养殖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3.1 环境问题
福建省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客观上带动了该省水产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省淡水养殖基本采用配合饲料,而海水养殖仍以鲜杂鱼为主。在14万吨海水鱼养殖产量中使用配合饲料喂养的仅为2.5~2.8万吨,80%使用鲜杂鱼投喂。按每7 kg鲜杂鱼虾生产1 kg商品的鱼虾计算,每年至少需80万吨鲜杂鱼用于海水鱼虾养殖。这既是对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更是对养殖水体的巨大污染。
1.3.2 养殖规格不一致或偏小问题
养殖个体日益变小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主要是由于亲本近亲繁殖,造成种质退化,进而导致生长速度降低,养殖规格偏小;加之,我国采用高密度的养殖模式,环境胁迫常常诱发养殖规格不一致或个体小型化,甚至造成死亡率增高、病害频发等现象。
1.3.3 产品质量问题
产品安全问题是水产养殖业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障碍。目前,影响水产品质量的因素主要有:①水产品药物残留量超标,如前些年的“恩诺沙星事件”、“孔雀石绿事件”;②部分厂家或个人向饲料原料中掺入低质伪劣成分,如三聚氰胺,导致鱼体颜色不正常;③不法商贩或加工企业受利益驱动,给养殖鱼体内注水、染色。
我国近几年大菱鲆、鳗鲡、对虾、罗非鱼以及斑点叉尾■养殖出现风波的主要因素为产品安全。抗生素药物的残留使我国水产养殖产业遭受重创,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导致市场萎缩。受质量安全要求的影响,养殖场面临部分病害无药可用,导致病害发生相对严重、养殖风险进一步加大的局面。因此,势必加大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保障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
2 福建省水产饲料工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水产饲料市场容量最大的国家,市场缺口达1 000万吨以上。近年来,我国水产饲料行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已成为饲料工业中发展最快、效益最好、潜力最大的产业。1991年我国水产饲料产量只有75万吨,仅占我国饲料总产量的2.1%,到1999年,其产量已激增至400万吨,占饲料总产量的5.8%,而至2008年已达到1 299万吨,占饲料总产量的10%。其中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以对虾、鳗、甲鱼等为代表的名优水产品的养殖迅猛发展,形成了阵阵的“养殖热”。作为发展水产养殖业物质基础之一的饲料加工业,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福建省的水产饲料工业从引进到自主创新,得到迅猛发展,同时涌现出不少名优企业,如海马、海新、百穗行、天马,这些知名商家所产饲料受到养殖者的青睐。尤其是膨化饲料和对虾饲料的推广应用,引领了我国水产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
2.1 产量逐年增长,特色产品占据优势
福建省水产饲料工业在国内起步较早,首先以鳗鱼饲料敲开该省水产饲料加工业的大门。1991年全省水产饲料产量4.2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2008年达65万吨,居全国第六位,占该省配合饲料总产量的25%(福建省水产加工流通学会),比全国水产饲料所占比重高出10个百分点。
目前,该省水产饲料品种繁多,几乎涵盖包括鱼、虾、蟹、龟、鳖、蛙在内的众多养殖品种的配合饲料。产量最多为鱼料,占全省总产量的六成左右。
2.1.1 鳗鱼饲料
目前,福建省拥有年产能力20多万吨鳗料的设备,年产鳗料10~14万吨,鳗料产量占全国60%~70%,最高年产量达13万吨(中国鳗鱼网),除本省自用外还销往广东、江西、浙江等省,并部分出口亚洲地区。据福建省水产饲料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福建省鳗鱼饲料总产量为85 435 t,创近年来最低纪录,比2007年109 368 t减产21.9%,比2006年的130 899 t 减少34.7%。其中年产量8 000 t以上有4家,产量达54 133 t,占全省总产量63.4%,鳗鱼饲料厂也从前几年的30多家,减少了一半以上,水产饲料行业出现了又一次“洗牌” 。
2.1.2 罗非鱼饲料
尽管福建省罗非鱼的养殖产量有所下降,但福建省罗非鱼饲料的年产量仍然保持在10万吨左右,位居我国第三。
另外,目前全省有十三四家对虾配合饲料生产企业,年产量达20万吨。2007年虾料实际产量10万吨。拥有膨化饲料生产线40多条,年产量达20多万吨。
2.2 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涌现出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海马饲料、海新集团、百穗行科技、天马饲料等。龙头企业不断加强产业标准化建设和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使全省水产饲料工业从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化、从单一品种生产向多品种生产发展、从小规模、分散加工向工业化、产业链建设迈进,为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
2.3 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福建省海水养殖鱼类、虾蟹类及淡水养殖肉食性、杂食性的鱼、虾类产量70万吨,若以饵料系数平均1.5计算,需要配合饲料100多万吨。而目前,全省水产配合饲料产量只有65万吨,扣去销往省外,实际上在省内销量只有50万吨左右,发展空间还很大。
若以2007年福建省淡水鱼、虾、蟹和海水鱼、虾、蟹年产量255万吨(2008年福建省统计年鉴)。60%使用配合饲料,饲料系数按1.5计算,则全省水产饲料的市场潜力高达230万吨,市场缺口近150万吨。
二三年后大黄鱼年产量10万吨,以投喂配合饲料60%,FCR1.6计算,每年需要配合饲料10万吨。而目前,大黄鱼配合饲料使用率仅为20%。福建省也计划三年内改造池塘15万亩,可新增15万吨水产品,需水产配合饲料20万吨左右。
因此,福建省水产饲料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尤其是今天我国大力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福建省水产饲料工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3 福建省水产饲料工业存在的问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建省水产饲料行业曾被业界誉为“老大哥”的地位现已退居“二三线”,落后于兄弟省,不少企业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相对于鲁、粤等地,近年来福建省水产饲料工业发展步伐缓慢,年产量始终不能突破70万吨,未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同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
3.1 鱼虾营养与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研究滞后
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起步晚,力量弱,这直接导致我国饲料工业的相对滞后。加之,政府对水产动物营养基础研究的投入十分有限,使许多研究难以开展或难以深入开展。这一点与挪威等渔业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一些已具相当养殖规模的名贵肉食性鱼类,如大黄鱼、加州鲈、石斑鱼等的实用饲料,使用效果仍不理想,难以取代冰鲜杂鱼作为这些鱼类主要饲料的地位。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的生物技术在水产饲料方面的应用还几乎是空白。
3.2 企业规模小、效益低
我国饲料行业准入门槛低,与国外的大型饲料企业相比,国内饲料企业在组织规模、科技含量、营销管理、产品研发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水产配合饲料生产企业总数约有700~800家,其中福建省水产饲料企业共计82家。年产量达5万吨的企业仅3家,总产量约16万吨,占全省水产饲料年产量(65万吨)的25%;其余79家年产量达万吨的仅10家,而总产量也只有49万吨,平均每家年产量只有6 200 t。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水产饲料工业由小型逐步向大型转化、综合经营方向发展,可是今日的饲料企业,已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因此,福建水产饲料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需加快企业整合提升、产业链建设的步伐。
3.3 技术创新匮乏、产品难以升级
近两年福建省企业的技术创新进步慢,没有特别重大的新技术产生,技术经济的推动作用不突出。一些企业忽视产品研发,将发展战略定为低成本扩张,管理导向定为减少投入、压低成本,产品市场定为低价竞争,最终导致部分产品产能过剩、无利可图,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
3.4 饲料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饲料资源缺乏是困扰我国饲料工业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水产配合饲料使用率仅10%的情况下已感到鱼粉来源的紧张,随着水产饲料业的发展,这种压力日趋严重。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届时粮食年产量可望达到7.1亿吨,基本上可满足粮食需求,但目前已感紧张的饲料粮将更显紧张。因此,如何解决饲料源的问题是一个既紧迫又艰巨的问题。
3.5 海水鱼饲料使用覆盖率低
目前,福建省海水鱼类养殖仍处在较为粗放的情况,配合饲料的使用率不到20%。以大黄鱼为例,除休渔期和高温期使用少量配合饲料外,大部分时期仍以冰鲜杂鱼进行投喂。污染水体的同时往往引发大规模疾病。
3.6 饲料产品的安全性
饲料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关系到食品的终端安全。饲料产品的安全问题,正愈发成为养殖业、食品业重视的热点问题。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给饲料工业敲响了警钟。目前三聚氰胺对动物的危害尚未被完全认识,但三聚氰胺可能会与食物中的其他化合物结合,产生毒害物质。因此,饲料中使用三聚氰胺仍存在着安全隐患,是绝不允许添加的。
4 福建省水产饲料工业的发展方向
水产饲料行业要继续力行改革,推动创新,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加快渔用配合饲料推广普及,逐步减少渔业生产对自然生物资源的依赖程度,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促进饲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发展农村经济发挥更大作用。
4.1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福建省水产饲料的战略转移
福建省水产饲料处于产业转型和提升的关键时期,继续加大“科技兴饲”步伐,增加科研投入,提高饲料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进饲料工业的技术升级。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点研究开发安全优质高效饲料”的要求。力争在安全饲料生产、生物发酵、饲料资源开发利用、重大技术装备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努力解决饲料工业发展中的突出技术问题。
建立以饲料企业为主体的饲料工业技术进步运行机制,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饲料协会等支撑机构的作用。进一步提升饲料科技含量,增强饲料和养殖产品市场竞争力。
4.2 安全、健康、环保饲料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饲料安全即食品安全。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也日益增强。生产绿色、无污染、无残留的优质、营养类水产饲料,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已成为公司提升市场形象和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饲料原料质量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我国饲料原料来源广泛复杂,影响原料质量安全因素众多,玉米中霉菌毒素、重金属超标、蛋白质原料中掺杂使假等问题都给饲料质量安全从源头上带来了不少隐患。
4.3 构建饲料质量安全体系
饲料安全的概念延伸了,已经不单指违禁药物的添加、瘦肉精的使用等,它已经纳入整个社会发展的安全体系中。产品质量是根本性的问题。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饲料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饲料是众多病原菌、病毒及毒素的重要传播媒体,如引起世界范围恐慌的英国“疯牛病”即是饲料中使用了动物加工副产品制成的肉骨粉所致。今后必将对饲料原料、添加剂的安全性提出严格要求,对饲料给环境和水质带来的影响更加关注。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解决。
另一方面,国家加快《饲料法》制定步伐,目前《饲料法》起草的基本框架已经完成,它将强化饲料的生产管理,逐步建立饲料良好的生产规范。进一步完善饲料标准化体系,加快饲料标准的制修订进程。推进饲料行业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在饲料企业中大力推行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orl Points)及ISO9001:2000质量认证管理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措施,以保障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稳定。
4.4 走集团化、规模化、产品多样化是水产饲料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为基础性的制造业,饲料企业只有规模运作才能具备更佳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之,目前饲料行业已经步入高成本时代,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走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因此,对福建省饲料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产品研发能力、科技水平方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福建省饲料企业情况来看,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也主要是一些大型饲料集团企业。大型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凸显,符合未来饲料产品健康和环保要求的饲料加工企业将在发展中壮大,并最终形成少数区域性的大型饲料加工企业独领风骚的局面。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饲料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越来越受到限制。在这种背景下,各个龙头企业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除了继续通过设备改造、技术集成、加强管理等方面完善和提高自身的饲料工业之外,积极向新的领域拓展,走集团化的道路,以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4.5 加快产业化整合与产业链建设
产业链整合正在成为饲料产业发展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链的建设将成为企业发展最有效、最迅速的途径。产业链上种苗及成品销售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同时也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竞争壁垒及解决养殖户养殖风险的模式之一。充分发挥饲料企业与农户联系紧密的特点,鼓励饲料企业采取“订单农业”、“公司+农户”等方式,把原料生产、加工、销售、养殖等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关系。
4.6 饲料技术服务公司化
服务化公司是有别于企业技术服务队伍的一种新方式,因为通过服务公司化可以实现全方位的、切实可行的服务,更能把服务落到实处。这种服务化公司的出现也预示了行业服务的一个新特点。服务化公司不仅可以进行服务联合,如与鱼药企业及水产种苗企业服务队伍的结合,或者实行技术服务外包等,以实现人力资本的极大降低,而且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与养殖群体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
(编辑:沈桂宇,)
林仕梅,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博士,400716,重庆市北碚区。
张丽丽、艾庆辉,中国海洋大学。
收稿日期:2009-10-19
[1]
相关信息
饲料杂志英文版
版权所有:2008(C)饲料工业杂志社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金沙江街16号6门 电话:024-86394669 传真:024-86276127
Copyright@2008 3dfeed.cn All Rights Reserved Web Production
刘宇新 沈阳职业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