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专题论述->关于生态文明意识和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思考
关于生态文明意识和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思考

王 彬 张 伟
摘 要 文中辨析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意识及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内涵,从生态文明意识的建构背景、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以及生态文明意识的建构与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关系几个方面简要阐述了构建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意识;动物性食品安全;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S851.2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处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展和延伸,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资源和生态有限的支撑力,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并将人类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自然生态效应自觉地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的一种文明社会观。它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系统和谐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也多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类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含动物性食品不够安全)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目前,动物性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不能回避的问题。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动物性食品安全和质量合格是食品生产最基本的要求,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首要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动物性食品安全呢?要实现动物性食品安全,破解动物性食品不够安全的难题,最重要的是从“治本”入手。这个本就是深藏于动物性食品产业链从业人员心灵深处的“确保动物性食品生态安全,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意识。只有全社会成员都树立起生态文明意识,才能真正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生态文明意识的建构背景
科学革命的发生,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及人类社会能力的提高,唤醒以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意识,使人自立于自然之中。人们认为“人类精神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中独一无二的现象,他们应该不仅从他们本身,而且从既无精神又无社会的生物世界的对立中得到理解”。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大,被西方哲学吸收,形成传统的人类主体性观念。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首先确立了精神性主体的存在。他认为,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主体可以摆脱机械决定论的支配,认识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又把人的主体性上升到了为自然界立法的新高度。而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思想则把人的主体性推崇为推动世界自我展现、自我认识的“绝对精神”。从此,人类理性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作为主体的人成为科学知识、政治价值和道德法则的最终依据。
近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机械自然观占据统治地位,自然被看作是与人相分离的,自身是分立的,是一个失去了目的,也失去直接的趋势、价值、意义和变化,成了一个匆匆离去的、无穷尽的、毫无意义的物质。这样的自然观对自然的看法就是“不承认自然界、不承认被物理科学所研究的世界是一个有机体,并且断言它既没有理智,也没有生命,因而它就没有能力理性地操纵自身运动,更不能自我运动,它所展现的以及物理学家所研究的运动是外在施予的,它们的次序所遵循的自然律也是外在强加的。”这样的自然观将人类主体看作是独特的,与自然、社会相分离,并且通过理性、语言和劳动而体现,是行为、反应、道德的参照点,自然客体被设想成为与主体不同的存在;人类主体是高级的,自然客体是低级的;人类主体富于思维,能够进行抽象、知觉等各种活动,自然客体是具体的、确定的、无智慧的;人类主体是自由的,能够自主思维、自行设计、自我创造,具有确定、预见、控制事物的能力,自然客体是自在的、没有预见能力,受人类主体支配、设计、改造。这样,人类主体成了一个凌驾于自然客体之上的,对自然客体进行操纵、控制、征服的神性的存在。
苏丹红事件、多宝鱼药残超标事件、瘦肉精猪肉中毒事件、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和波及全国的结石娃娃、禽流感、A/H1N1流感……近几年来,一系列的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相继出现,人类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研究其发生原因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人类主体性的张扬以及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深层原因,主体性是现代性的核心观念,它在推动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又成为当代动物性食品不够安全等问题的起因之一。为此我们需要反思,并建构新的生态文明意识。
2 生态文明意识的构建与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关系
按照FAO/WHO的最新定义,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及其相关产品不存在对人体健康现实的或潜在的侵害的一种状态,也指为确保此种状态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方法和措施。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在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解上,国际社会基本的共识是,食品安全是个综合概念,涉及到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和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诸多方面。动物性食品又称动物源性食品,是指动物生产的肉、蛋、奶等可食性组织及其加工的产品。动物性食品安全就是指这些畜产品和水生动物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不存在对人体健康现实的或潜在的侵害的一种状态,也指为确保此种状态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方法和措施。
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生物性致病因子等导致的动物疫病的流行;环境的污染(大气、水体、土壤、空间射线辐射等);农药、兽药和重金属的残留超标;检验技术不先进和质量安全执法监督力度不够等。可以看出,上述导致动物性食品不安全的因素中,不论是农田牧场的源头问题,还是饲养、饲料配制、屠宰、加工、包装、贮藏、流通、零售、烹饪消费等环节出现的问题,都与相关链条上从业人员的对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策略的认知水平和生态文明意识淡薄有关,笔者认为,构建动物性食品产业链从业人员的生态文明意识对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生态文明意识的建构是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根本目标
生态文明由人提出,并由人去实现,最终也是为了人。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由动物性食品产业链从业人员造成,并由人去解决,最终也是为了人。从一定意义上讲,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实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体现,是人自身文明的体现。由此而言,人是动物性食品安全建设的核心。培养具有良好生态文明意识的人,既是动物性食品安全建设的目的,也是其建设的手段,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说是目的,就在于动物性食品安全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人,并体现于人;说是手段,就在于动物性食品安全必须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去实现。既是如此,人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建构与素质的提高是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本质体现与根本目标。
2.2 生态文明意识的建构是实现动物性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
推进动物性食品安全建设,重要的在于发挥动物性食品产业链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在于培养与激发动物性食品产业链从业人员的明确而又强烈的食品安全意识。生态意识是动物性食品安全建设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动物性食品安全建设的根本保证。既然如此,从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入手,开展宣教工作,组织实践运动以及解决面临问题,就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极其重要的手段与途径。先进典型的实践也充分证明,要做好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工作,就要首先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宣传,做好人的思想工作,使社会成员具有明确清晰的意识。所以说,构建人们生态文明意识,既是动物性食品安全建设工作的切入点,也是动物性食品安全建设的基本途径与有效方法。从另一方面看,我国动物性食品不够安全,问题屡屡出现,这与人们生态文化的缺失有直接的关系。这说明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尤其是动物性食品产业链和食品监管部门的公职人员中,强化生态文化教育,“补生态文化课”极为迫切。
2.3 生态文明意识的建构是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基本保证
动物性食品安全建设,归根到底是靠人去实现的。人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动物性食品安全建设的进展与成效。也就是说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激发人的意识,在于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意识助长行为,意识铸就成就,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好的地区与单位,人们都表现出了明确而又强烈的食品安全意识。相反,“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全局、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等非理性的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仍然占主导地位的一些地方或单位,食品不安全问题就比较严重与突出。所以说,生态文明意识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与有力保证。只有全社会成员的思想问题解决了,认识飞跃了,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才能真正变为各级各行各业和全民族的自觉行动。
3 结语
构建生态文明意识实质上是人们伦理价值观与思想意识的一次深刻转变。这个转变其实就是确立新的观念或意识。只有有了新的意识,才会有新的思路、新的措施、新的方法,才能创造出新的文明成果。这里所讲的新的意识就是指生态文明意识,就是要在确认自然主体性的基础上,充分完善发展人类主体性。所以说,生态文明意识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动力支持,也为其提供思想保证。生态文明意识的构建也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只有人们真正建立了生态文明意识,才能够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们才会自觉主动地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以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国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构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之法,同时也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不是一个文件、一次宣传、一个报告、一篇文章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生态文明意识就能够深入人心,并成为全民的一致认识与统一意志,食品安全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国民,祁维仙. 必须注重民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2):60-64.
[2] 赵其国,黄国勤,钱海燕. 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J].土壤学报,2007, 44(6):1127-1134.
[3] 张秀,张国平.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J]. 兰州学刊,2009,185(2):11-12,22.
[4] 王岳川.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2):130-142.
[5] 卢风. 论自然的主体与自然的价值[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99-101.
[6] 扶庆,陈斌,雷咸成. 绿色动物食品生产与饲料工业有关问题的探讨[J]. 饲料工业, 2002,23(1):30-31.
[7] 孔德萍.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08(1):38-40.
[8] 蔡辉益,于会民,刘国华. 21世纪中国饲料工业可持续发展与饲料工业科技[J]. 饲料工业,2000,21(1):5-8.
[9] 刘国华,蔡辉益. 动物微生态理论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J]. 饲料工业,2000,21(3):1-4.
[10] 邢廷铣. 研究和应用环保型饲料是未来饲料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 饲料工业,2005,26(11):1-5.
[11] 肖显静. 论主体性的重构与“人-自然”新关系的建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1):18-24.
[12] 郭堪.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3] 姬振海. 生态文明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 于幼军,马凯. 十七大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5] 肖玫,袁界平,陈连勇.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探讨[J].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2):286-289.
[16] 任端平,潘思轶,何晖,等.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概念辨析[J]. 食品科学,2006,27(6):256-259.
[17] 沈萍. 浅谈动物性食品安全及对策[J]. 湖南畜牧兽医,2009(2):37-38.
[18] 张军元,娜仁毕力格,于天军. 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3):43-44.

 

(编辑:崔成德,)
王彬,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系,讲师,223003,江苏省淮安市高教园区。
张伟,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收稿日期:2009-07-13
★ 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SJB880027)《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与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00162)

[1]
相关信息
饲料杂志英文版
版权所有:2008(C)饲料工业杂志社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金沙江街16号6门 电话:024-86394669 传真:024-86276127
Copyright@2008 3dfeed.cn All Rights Reserved Web Production
刘宇新 沈阳职业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