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淑彦 王际英 张利民 王世信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与海参养殖相关的多项实践,如在天然海域投放参苗进行人工增殖的活动、刺参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技术的研究、刺参大水体高密度人工育苗、开拓多种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进行工厂化养殖等,为海参的养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海参的饵料主要还是依靠天然藻粉,随着藻类资源的日益紧张,加上藻类的使用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天然藻粉并不能充分保障海参养殖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参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开发适于海参人工养殖和育苗的配合饲料是目前海参养殖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不同饲料处理对动物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鱼类方面已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但针对刺参的相关研究不多。本试验选择市场上较为成熟的某品牌海参配合饲料投喂刺参,与投喂天然藻粉对比,探讨配合饲料对刺参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配合饲料的开发和推广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配合饲料
试验用配合饲料取自市场上较为成熟的某品牌“幼参用配合饲料”,主要原料包括鼠尾藻粉、海藻粉、螺旋藻粉、鱼粉以及中草药、复合酶、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1.2 试验设计及刺参养殖
试验用刺参分为两个处理,分别投喂鼠尾藻(A)和配合饲料(B),每个处理按照刺参体重分为Ⅰ[(10.5±0.5) g]、Ⅱ[(6.0±0.2) g]、Ⅲ[(4.2±0.3) g] 3个规格,分别为A1组、B1组,A2组、B2组,A3组、B3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养殖20尾刺参。试验在蓝色塑钢桶内进行,每日投喂1次,配合饲料和藻粉的投喂量均为体重的2%,配合饲料投喂时需拌喂海泥,配合饲料:海泥的比例为2:1,每日检测水质条件,养殖试验共进行60 d。
1.3 体成分测定、消化酶液制备及消化酶测定
收集刺参后,在冰盘中将肠道取出,体壁用于体成分的测定,测定方法均根据AOAC提供的方法(AOAC,1995);另外,将刺参肠道内容物挤出,并用冷冻重蒸水将肠道冲洗干净,用滤纸轻轻吸干水分,分别用塑料离心管保存于低温(-20 ℃)冰箱中。酶液制备时,将肠称重,加入数倍体积(V/W)的预冷重蒸水在冰浴(0~4 ℃)中匀浆10 min,于冷冻离心机(0~1 ℃),10 000 r/min离心30 min,取上清液用作消化酶活力的测定。
淀粉酶的测定直接使用南京建成生产的淀粉酶试剂盒进行;蛋白酶的测定采用福林-酚法;纤维素酶及褐藻酸酶活性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在37 ℃下,每分钟催化纤维素/褐藻酸钠水解生成1 μg葡萄糖的酶量定义为一个活力单位(U)。
1.4 数据分析
试验采用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当P≤0.05时认为差异显著,用Turkey's检验进行多重比较。所有统计分析都在EXCEL 2000和SPSS软件中进行。
2 结果
2.1 配合饲料完全替代生物饵料对刺参幼参体成分的影响
幼参体成分分析见表1。不同饲料处理并未引起幼参粗蛋白含量(48.8%~56.3%)的显著差异(P>0.05),但却显著影响了幼参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P<0.05)。对脂肪含量而言,同一饲料来源、不同规格的刺参比较,投喂天然藻粉的刺参体壁粗脂肪没有显著差异,但A1组的体壁灰分显著低于A2和A3组;而投喂配合饲料的刺参体壁粗脂肪差异显著,其中B1组显著高于B2组和B3组,B1组体壁灰分显著低于B2和 B3组;同一规格、不同饲料来源的刺参比较,A2组显著高于B2组(P<0.05),A3组显著高于B3组(P<0.05),A1组和B1组的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对灰分含量而言,除B3组显著高于A3组(P<0.05)外,其它两个平行组间没有显著差异。
2.2 配合饲料对刺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刺参消化酶活性见图1。对各组刺参的淀粉酶活性分析表明,A组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B组(P<0.05),投喂天然藻粉的刺参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而投喂配合饲料的刺参淀粉酶活性差异显著,B3组显著低于B1、B2组(P<0.05);对蛋白酶的分析表明,除B3组显著低于其它组外,其它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褐藻酸酶的情况与蛋白酶相似,B3组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对纤维素酶的分析表明,与投喂天然藻粉相比,配合饲料对刺参纤维素酶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3 讨论
张宝琳等于1998年对灵山岛浅海岩礁区刺参的食性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对刺参肠道内容物的鉴定发现,刺参是以动植物碎屑为食的滤食性动物,其中,植物的比例占绝对优势,说明刺参属于植食性动物。刺参的天然饵料以各种藻类为主,包括各种底栖硅藻等,但是随着海参养殖业的日益扩大,藻类来源也日益紧张,通过人工培育藻类的方法由于受到季节、成本等的限制也不能为养参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食物保障,因此,合理开发海参配合饲料成为目前持续发展海参养殖的重要措施。
在本研究中,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与天然藻粉并未引起海参生长、存活上的差异,说明试验采用的海参配合饲料能够满足海参的营养需求(见表2)。在仔稚鱼方面,不同的饵料来源能引起鱼体体成分的改变。本试验结果表明,刺参的粗蛋白含量在两个处理中未见显著差异,但投喂配合饲料显著影响了粗脂肪的含量,这可能与两方面的原因有关。一方面,通过分析两种饵料的营养成分发现,配合饲料的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天然藻粉,而处于相对较快生长期的幼参体成分受饵料成分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也可能与刺参的摄食习性有关,在天然海域中,刺参具有摄食底泥的特点,因此在投喂配合饲料时,添加了一定比例的底泥,而刺参受摄食习惯影响会偏重摄食较多的底泥,从而降低了摄食饲料的比例,这种情况可能在个体较小的刺参中更为明显,B3组灰分显著高于A3组的情况也有可能与此相关。
水产动物消化酶的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在因素(中间差异性、个体阶段性等)和外在因素(饵料因素、环境因素等),其中饵料因素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较大。Lee等通过试验证实,海产白对虾的消化酶活性受食物组成的影响较大,并根据消化酶活性得出了适用于白对虾的最佳的食物组成。汤宝贵等以消化酶为指标评定了各种饵料对军曹鱼幼鱼的养殖效果,并认为饵料来源显著影响了军曹鱼的消化酶活性,但影响效果在各种酶中有所不同。
本试验所用的两种饲料分别为天然藻粉和人工配合饲料,对消化道中淀粉酶的活力产生了显著影响,摄食配合饲料的刺参其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摄食天然藻粉组的刺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饵料中淀粉含量差异造成的。Kawai等通过试验证明了鱼类肠道的消化酶活性受饲料性质所影响。Nagase等用不同饵料投喂莫桑比克罗非鱼,得到淀粉酶活性与饵料中淀粉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淀粉酶的活性可以受到饲料中淀粉的诱导,这也说明鱼类对饲料的适应。对鲤鱼(Cypfinus carpio)、带纹白鲈(Roccus saxatilis)、大西洋鲱(Clupea harengus)等幼鱼的研究发现,蛋白酶的分泌和活性大小与所摄取的食物性质和数量有关。Caruso等用鲜活饵料和配合饲料喂养腋斑小鲷(Pagellus acarne)20 d后发现,摄食鲜活饵料的鱼蛋白酶活性高于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组,且蛋白酶的活性的增加与鱼的生长相关。但也有的研究表明蛋白酶活性与食物来源无关。Nagase证明莫桑比克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o)的胃蛋白酶活性不受饵料影响。在本试验中,除B3组显著较低外,两种食物来源并未对蛋白酶的活性产生显著性影响,这可能是由于配合饲料中所含的蛋白量已经能够满足刺参对蛋白质的需求。朱伟等对刺参稚参的蛋白和脂肪需要量的研究中,以藻粉、白鱼粉和酪蛋白为主要原料,配制成不同的蛋白和脂肪水平对刺参稚参进行养殖试验,结果发现,饲料中的蛋白和脂肪水平对刺参的生长和脏壁比有明显影响,研究认为人工配合饲料中18%~24%的蛋白含量可以满足稚参的生长,对幼参和成参的蛋白需要量研究表明,30%~35%的蛋白可以满足生长的需求。海参的天然及人工饲料中,藻类是主要成分,海参能利用海藻多糖作为其主要的能量来源,与此相适应的是在海参肠道中存在海藻多糖消化酶,对两组刺参消化道中褐藻酸酶活性的分析表明,除B3组外,褐藻酸酶活性不受食物来源影响。海参肠道中的纤维素酶活性很低,所以海参不能直接消化吸收巨型藻类,只能在藻类腐烂或被细菌分解后才能利用,于书坤等报道,滤食性和杂食性动物消化道中的纤维素酶完全由肠道微生物产生,因此有人推测,刺参消化道中的纤维素酶可能不是自身分泌的,而是通过食物进入消化管的微生物产生的。在本实验中,纤维素酶的活性在不同的处理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也可能与此有关。
4 结论
本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天然藻粉相比,在养殖过程中投喂配比合理的人工配合饲料对刺参消化酶的活性并没有产生显著差异,对刺参的生长和摄食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由于配合饲料中添加了一定的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成分,可以增加刺参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刺参的抗病能力,因此在刺参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可以用人工配合饲料取代天然藻粉,这从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天然藻粉资源不足的压力。
(参考文献17篇,刊略,需者可函索)
(编辑:徐世良,)
苗淑彦,山东升索渔用饲料研究中心,264006,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长江路216号717室。
王际英、张利民、王世信,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收稿日期:2009-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