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明 叶金云 沈斌乾 潘 茜 王友慧
能量是鱼类饲料配方的基本营养指标,而蛋白质则是鱼类饲料中最重要而且成本最高的营养素。鱼类对蛋白质的利用程度不仅与饲料中的蛋白种类和含量密切相关,而且与饲料中非蛋白能源存在着密切关系。当饲料中能量相对蛋白质含量不足时,饲料蛋白不是用于生长,而是被转化成能量来维持生存;反之,饲料中能量过高会降低鱼的摄食量,从而减少了最佳生长所必需的蛋白质和其它重要物质的摄入。配合饲料能量与营养物质的比例过高时会造成鱼体脂肪大量积累,影响鱼的商品性能[1]。因此,适宜的蛋白能量比是鱼类配合饲料研制中须优先确定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参数。至今,有关养殖鱼类蛋白能量比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其会因鱼的种类、大小和养殖模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花■(Hemibarbus maculates)是近年开始养殖的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2-4]。目前对花■的营养与饲料研究还不多,笔者曾试验确定了花■鱼种饲料蛋白和脂肪适宜水平分别为35.5%~37.4%和5.5%[5]。但关于花■饲料中适宜蛋白质能量比迄今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以花■鱼种为研究对象,用9种不同蛋白质能量比的试验饲料开展饲养试验,旨在了解花■配合饲料适宜的蛋白能量比,为开发花■配合饲料提供技术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
以秘鲁产蒸汽干燥褐鱼粉和CP级酪蛋白为蛋白源。以鱼油和豆油的混合物(1:1)为脂肪源,分别用糊精和微晶纤维素补偿蛋白源和脂肪源的百分比,配制含3个蛋白水平(30%、35%和40%)和3个脂肪水平(3%、6%和9%)的9种不同蛋白能量比的试验饲料。其设计配方的原料组成和营养成分见表1。饲料制作时,原料经粉碎过筛,按配方称重均匀混合,挤压成直径为1.2 mm颗粒,风干后备用。
1.2 饲养和管理
试验鱼取自本所试验鱼场同一培育池的隔冬鱼种,平均体重(8.18±0.01) g,选择规格整齐、体格健壮的鱼放养至27个水泥池(池体积2.0 m3,水体积为1 m3)里,每池放鱼30尾。鱼种放养后投喂CP40的商品饲料驯养1周。开始投喂试验饲料,每个饲料投喂3池试验鱼,每天投喂2次(9:00和15:00)至接近饱食,日投饲率约为体重的2%~3%,共计饲养56 d。水源为经过滤沉淀后的池塘水,每隔1 d换水1/2。试验期水温为24~26 ℃, pH值为7.3~7.5,溶氧5.22~6.18 mg/l,氨氮0.15~0.28 mg/l。
1.3 取样及指标计算方法
饲养试验结束后,对试验鱼进行称重和计数,统计总投饲量。取试验完成后饥饿2 d的试验鱼(每箱6尾)全鱼供营养成分测定。另取试验鱼(每池10尾)进行解剖,取内脏、肝胰脏及肌肉,进行指标和含脂量测定。试验鱼成活率、鱼体增重、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积累率、脏体指数及肝体指数的计算方法:成活率(%)=100×(收获尾数/放养尾数);鱼体增重(%)=100×[(鱼体终重-鱼体始重)/鱼体始重];饲料效率=鱼体增重量/干饲料摄入量;蛋白质积累率(%)=100×(鱼体蛋白增加量/蛋白质摄入量);能量积累率(%)=100×(鱼体能量增加量/饲料能量摄入量);脏体指数(%)=100×内脏重/鱼体重;肝体指数(%)=100×肝胰脏重/鱼体重。
1.4 营养成分测定
105 ℃常压干燥法测定水分;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用无水乙醚为溶剂,索氏抽提法测定粗脂肪;酸碱水解法测定粗纤维;箱式电阻炉550 ℃灼烧法测定粗灰分;无氮浸出物用 “100-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计算;饲料蛋白、脂肪和无氮浸出物的能值分别按23.64、39.54和17.15 MJ/kg计算饲料总能;全鱼蛋白和脂肪的能值分别按23.64和39.54 MJ/kg计算全鱼总能[6]。
1.5 数理统计方法
试验数据用平均值±标准误差表示。用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试验组间平均值差异进行检验,差异显著时作SNK多重比较分析。当P<0.05时,认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鱼体生长情况(见表2)

试验鱼的成活率为98.67%~10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鱼摄食9种不同试验饲料8周后,在不同试验组间鱼体增重和饲料效率有差异;摄食试验饲料5(PMEM)的试验组鱼体增重最大,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而摄食试验饲料7(PLEH)的试验组鱼体增重最小。试验鱼摄食饲料5、饲料6和饲料8时,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当饲料蛋白水平为30%,饲料中能量水平的改变,或低饲料能量水平时,饲料蛋白水平的改变,对鱼体增重和饲料效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中或高饲料能量水平时,饲料蛋白水平从30%提高到35%,鱼体增重和饲料效率显著提高(P<0.05),但进一步提高饲料蛋白至40%,鱼体增重和饲料效率不再进一步提高。当饲料能量水平相同时,蛋白质积累率随着饲料蛋白水平提高而显著下降(P<0.05)。当饲料蛋白水平相同时,蛋白质积累率随着饲料中能量水平的提高呈现升高趋势。当饲料能量水平相同时,蛋白质效率均随着饲料蛋白水平提高而显著下降(P<0.05)。当饲料蛋白水平相同时,蛋白质效率随着饲料中能量水平的提高则无显著变化(P>0.05)。试验鱼摄食饲料5和饲料8时,能量积累率最高。当饲料蛋白水平为30%或40%时,饲料能量的升高,能量积累率均无显著变化。当饲料蛋白水平为35%时,饲料能量从低水平升高到中水平,能量积累率呈升高趋势,但饲料能量进一步升高,能量积累率不再有显著变化(P>0.05)。
2.2 全鱼营养组成(见表3)
饲料蛋白能量比对全鱼水分、蛋白和脂肪均有影响,而对全鱼灰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蛋白水平相同时,随着饲料中能量水平升高全鱼水分含量不断下降,而全鱼蛋白和脂肪呈升高趋势。摄食高能量饲料的3组试验鱼全鱼水分均显著低于摄食低能量饲料的3个试验组,而全鱼脂肪含量则与之相反。当饲料能量水平相同时,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全鱼水分、蛋白和脂肪含量变化并无一定规律。

2.3 试验鱼的肝体比、脏体比、肝胰脏脂含量、腹腔脂含量和肌肉脂含量(见表4)

试验鱼的肝体比和肝胰脏脂含量在不同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蛋白能量比的改变对脏体比、腹腔脂含量和肌肉脂含量有影响。脏体比(VSI)、腹腔脂含量(IF)和肌肉脂含量(MF)均与饲料中能量(E)水平成正相关(VSI=0.008 3E-0.058 5,R=0.740 7,p=0.000;IF=0.002 9E-0.024 9,R=0.815 2,p=0.000;MF=0.001 3E-0.012 2,R=0.730 1,p=0.000)。当饲料能量水平相同时,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升高,脏体比无显著变化。而饲料能量水平在某一能级时,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改变,腹腔脂含量和肌肉脂含量的变化均无一致性。
3 讨论
优化饲料中蛋白能量比以节约蛋白质,是鱼类饲料配制时常用的手段,从而可达到以较低的饲料成本来获取养殖鱼类较快的生长目的。饲料中蛋白能量比过高或过低可导致鱼类生长降低及对饲料蛋白和能量利用下降[7-12]。本试验结果显示,花■鱼种的鱼体增重、饲料效率及饲料蛋白和能量的积累均受饲料蛋能比的显著影响。研究表明,饲料蛋能比较低时,饲料蛋白最大限度用于生长和体蛋白维持,而饲料蛋能比较高时,较多的饲料蛋白被用作能量,或转化成脂肪贮存于体内。蛋白质节约作用只有当最低饲料蛋白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显现[13]。并且鱼类饲料适宜蛋能比并不是孤立的,相同的蛋能比值可以通过按比例同时改变饲料蛋白和能量水平来实现,但如果饲料蛋白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饲料能量水平不当仍会造成鱼体生长性能降低[14]。本试验发现,低饲料蛋白水平时,饲料中能量水平的改变,或饲料能量低水平时,饲料蛋白水平的改变,对鱼体生长和饲料利用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当饲料能量水平为中或高时,饲料蛋白水平从30%提高到35%,鱼体增重和饲料效率显著提高(P<0.05),但进一步提高饲料蛋白至40%,鱼体增重和饲料效率不再进一步提高。
当饲料能量水平相同时,花■鱼种的蛋白质积累率和蛋白质效率随着饲料蛋白水平提高而下降,而且当饲料蛋白水平相同时,蛋白质积累率随着饲料中能量水平的提高呈现升高趋势。这是由于许多鱼类在摄食含较低蛋白的饲料时,只要饲料中非蛋白形式能量的存在,就能有效地将饲料蛋白用于生长和体蛋白的合成,体现出一定的蛋白质节约作用。但对花■来说,这种蛋白质节约作用似乎非常有限,因为在饲料蛋白水平为30%时,随着饲料能量的升高,虽然体蛋白积累呈增加的趋势,但能量积累率和生长均无显著变化。在饲料蛋白水平为35%时,饲料能量从低水平升高到中水平,能量积累率和鱼体生长均显著提高,饲料能量进一步升高,能量积累率不再有显著变化,而鱼体生长却反而降低,表明此时在鱼体内积累的能量用于生长部分已经减少,较大部分的能量被贮存,而体内过多的能量贮存可能又会反过来影响鱼体的正常消化吸收和代谢机能。在饲料蛋白为40%,蛋白质积累率和蛋白质效率均为低下,而且随着饲料能量的升高,能量积累率也并无显著变化,表明这一蛋白水平并不经济合理。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只有在饲料蛋白为35%时,才能获得最佳的蛋白能量比,以确保鱼体的快速生长。
鱼体组成受饲料蛋能比的影响并不一定是持续的,而且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因为鱼体营养组成同时受内源和外源两种因素的影响[15-16]。但有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实验所证实,这就是饲料中可利用能量在决定鱼体脂肪含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饲料中脂肪含量是影响鱼体脂含量最重要的因素[12,17-18]。花■鱼种全鱼脂肪含量随饲料能量的提高而不断上升,也支持这一结论。花■鱼种腹腔内脂肪含量随饲料能量从低能级提高到中能级即显著升高;而肌肉中脂肪含量只有当饲料能量提高到高能级时才有显著增加。这个现象表明,随着饲料能量的不断提高,花■鱼种体内脂肪积累增加首先表现为腹腔内贮存增加。各试验组花■鱼种肝胰脏脂含量较高,但不受饲料能量水平的影响,与以前的研究有相似的观察[5]。
根据本试验结果,花■鱼种摄食蛋白含量为35.4%和总能水平为18.1 MJ/kg的试验饲料时,鱼体增重、饲料效率和能量积累率均为最高。因此,花■鱼种饲料适宜蛋能比为19.6 mg/kJ。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 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Fishes [M].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Washington, DC. 1993.
[2] 俞菊花. 花■繁殖和夏花培育[J].科学养鱼,2002(1):11.
[3] 滕利荣,姚自强,徐建武. 花■人工繁殖和鱼种培育[J]. 科学养鱼, 2002,29(5):216.
[4] 郭水荣. 花■网箱养殖试验[J]. 淡水渔业,2005,35(2):53-54.
[5] 陈建明,叶金云,沈斌乾,等. 花■饲料中脂肪适宜水平的研究[J]. 饲料工业, 2007, 28(18):20-22.
[6] Kleiber M. The fire of life. An introduction to animal energetics [M]. Krieger Publishing, NY, USA, 1975:453.
[7] Lee D J, Putnam G B. The response of rainbow trout to varying protein / energy ratios in a test diet[J]. J Nutr, 1973, 103: 916-922.
[8] Machiels M A M, Henken A M. Growth rate, feed utilization and energy metabolism of the African catfish, Clarias gariepinus (Burchell, 1822), as affected by dietary protein and energy content[J]. Aquacult, 1985, 44, 271-284.
[9] Shiau SY, Peng C. Protein sparing effect by carbohydrates in diets for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O. aureus[J]. Aquacult,1993,117: 327-334.
[10] Company R, Calduch-Giner J A, Kaushik S, et al. Growth performance and adiposity in gilthead sea bream (Sparus aurata): risk and benefits of high fat diets[J]. Aquacult, 199, 171: 279-292.
[11] Ali M, Jauncey K. Approaches to optimizing dietary protein to energy ratio for African catfish Clarius gariepinus (Burchell,1822)[J]. Aquacult Nutr, 2005, 11: 95-101.
[12] Ali A, Al-Ogaily S M, Al-Asgah N A, et al. Effect of feeding different protein to energy(P/E) ratios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and body composition of Oreochromis niloticus fingerlings[J]. J Appl Ichthyol, 2008, 24: 31-37.
[13] Sahli M, Bessonart M, Chediak G, et al.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black catfish, Rhamdia quelen, fry fed diets containing different protein and energy levels[J]. Aquacult, 2004, 231: 435-444.
[14] Van der Meer M B, Faber R, Zamora J E, et al. Effect of feeding level on feed losses and feed utilization of soy and fish meal diets in Colossoma macropomum(Cuvier)[J]. Aquacult. Res, 1997, 28:391-403.
[15] Haard N F. Control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ood quality attributes of cultured fish[J]. Food Res Int, 1992, 25: 289-307.
[16] Shearer K D.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ximate composition of cultured fishes with emphases on salmonids[J]. Aquacult, 1994, 119:63-68.
[17] Sargent J, Henderson R J, Tocher D R. The lipids. In: Fish nutrition[M]. J E Halver(Ed).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89: 154-209.
[18] Ali A, Al-Asgah N A. Effect of feeding different carbohydrate to lipid ratios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Nile Tilapia(Oreochromis niloticus) fingerlings[J]. Anim.Res,2001, 50: 91-100.
(编辑:徐世良,)
陈建明,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313001,浙江省湖州市杭长杭南路999号。
叶金云、沈斌乾、潘茜、王友慧,单位及通讯地址同第一作者。
收稿日期:2009-03-02
★ 浙江省科研院所专项(2005F1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