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营养研究->反刍动物营养->日粮蛋白质水平对湖羊胃肠道内pH值、氨态氮和菌体蛋白的影响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湖羊胃肠道内pH值、氨态氮和菌体蛋白的影响
王春梅 孙龙生 赵国琦 王庆林
摘 要 试验借助瘤胃、十二指肠造瘘技术,研究4种蛋白质水平[8.4%(A)、11.2%(B)、14.0%(C)、16.8%(D)]日粮对湖羊胃肠道pH值、氨态氮和菌体蛋白的影响,对科学的指导反刍动物生产具有现实意义。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湖羊胃肠道各参数也呈现了升高的趋势。瘤胃液氨氮浓度在食后4 h达到峰值,蛋白质水平高时产氨量也较高,D组极显著高于其它组(P<0.01);C组极显著高于A组(P<0.01)。十二指肠食糜中D组氨氮浓度最高,极显著高于其它三组(P<0.01);B、C组极显著高于A组(P<0.01)。瘤胃液中的菌体蛋白以D组(5.24 mg N/100 ml)最高,A组最低(4.18 mg N/100 ml),D组显著高于A组(P<0.05)。表明蛋白质水平日粮对湖羊胃肠道内环境各参数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湖羊;蛋白质水平;胃肠道;pH值;氨态氮;菌体蛋白
中图分类号 S826
目前全世界面临着蛋白质饲料资源日趋紧缺的现实,如何提高反刍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日粮蛋白质消化代谢及消化道内营养物质吸收的状况,不仅取决于饲料的性质,而且可能取决于日粮的蛋白质水平。本试验就是利用4种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研究其对湖羊胃肠道内pH值、氨态氮、菌体蛋白的影响,为提高反刍动物蛋白质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选取3头体况良好,体重(35±3) kg的湖羊,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十二指肠近端T型瘘管。
1.2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8.4%(A)、11.2%(B)、14.0%(C)、16.8%(D)的4种不同日粮。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粗料由铡短的(3 cm)羊草和粉碎的稻草组成,按粗精比7:3配比。较高水平的蛋白质日粮(B、C、D组)由酪蛋白调节(食用级干酪素,CP=92.03%)。试验羊单笼饲养,按体重的2.5%给料(干物质),每日于8:00和18:00两次等量饲喂,自由饮水。
1.3 试验设计
4种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和三只湖羊按4×3不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方案,每期分别饲喂不同日粮,每期试验期为13 d,采样期为1 d。

1.4 瘤胃液、十二指肠食糜的采集
试验羊连续饲喂12 d,于第13 d的8:00(喂前)、10:00、12:00、14:00、16:00、18:00采集瘤胃液,十二指肠食糜。每个时间采集瘤胃液50 ml,十二指肠食糜30 ml,随即测量pH值,将样品置于-20 ℃保存待测。
1.5 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
1.5.1 pH值
PHS-3C精密pH计测定pH值。
1.5.2 NH3-N
酚-次氯酸钠显色法测定。
1.5.4 微生物蛋白
参照《蛋白质化学研究技术与进展》(夏其昌,1997)中所阐述的光吸收法测定。
取4 ml经过500×g离心10 min的瘤胃上清液,于16 000×g离心15 min,弃上清液,加入 4 ml 10%三氯乙酸(TCA),洗匀,置室温30 min,于4 000×g离心10 min,弃上清液,加入4 ml 5% NaOH混匀溶解,4 000×g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在756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280 nm和260 nm处的吸光度。计算公式:
蛋白质浓度(mg/ml)=1.45A280-0.74A260。
1.6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的整理与统计采用Excel软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湖羊胃肠道pH值的影响
2.1.1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瘤胃液pH值的影响(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湖羊瘤胃液的pH值在6.10~6.70变动,属正常范围。各蛋白质组的pH值在采食后均开始下降,A组在食后4 h降至最低,后又上升;B、C、D三组在食后6 h降至最低,后开始上升。各组日粮的平均pH值呈现随蛋白质水平上升而增加的趋势,D组显著高于A组(P<0.05)。
2.1.2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十二指肠食糜pH值的影响(见表3)

由表3可见,4组日粮pH值的波动范围分别为2.70~2.98、2.83~3.07、2.92~3.20、3.14~3.32,各组比较稳定,受蛋白质水平的影响较小。从不同时间pH值的变化可以看出,各组的pH值变化趋势相似,均在采食后开始上升,食后2 h达到最高,然后开始下降,A、B、D组在食后6 h降至最低,随后又开始上升。4组的平均值以D组最高,D组显著高于A组(P<0.05)。
2.2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湖羊消化道氨态氮浓度的影响
将所采瘤胃液于常温下500×g低速离心15 min,去除原虫和饲料大颗粒。量取上清液,测氨态氮。十二指肠食糜的处理方法同瘤胃液。
2.2.1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瘤胃液氨态氮浓度的影响(见表4)

本试验中,4组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下,湖羊瘤胃氨态氮浓度变化规律基本相似。4组日粮氨态氮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5.23~12.10、6.03~13.14、6.93~14.63、7.63~16.30 mg/100 ml。采食2 h后,各组的产氨量均迅速上升,至食后4 h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16:00降至最低(D组一直下降),随后又开始回升,18:00时除D组低于初始值外,其它3组高于初始值。
各组间平均值比较显示,蛋白质水平高时产氨量也比较高,D组极显著高于其它组(P<0.01);C组极显著高于A组(P<0.01);B组显著高于A组(P<0.05)。
2.2.2 对十二指肠食糜氨态氮浓度的影响(见表5)

随着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十二指肠食糜氨态氮浓度也有所升高。采食后,氨态氮浓度先上升后降低,再上升。食后2 h各组氨态氮浓度达到峰值,D组最高,极显著高于其它组(P<0.01);B、C组极显著高于A组(P<0.01)。随后氨态氮浓度开始下降。各组氨态氮浓度平均值比较显示,D组最高,极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1);B组显著高于A组(P<0.05);C组极显著高于A组(P<0.01)。表明日粮蛋白质水平对氨态氮浓度有显著的影响。
2.3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瘤胃菌体蛋白氮的影响(见表6)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瘤胃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有显著的影响。试验期内平均值D组的微生物蛋白产量最高,C、B、A组依次降低。采食后,A、D组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B、C组先降低后升高。
组间比较显示,采食前(8:00),A组最低(2.74 mg N/100 ml),极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1)。食后4 h,A组和D组达到峰值(6.10、5.82 mg N/100 ml),B组和C组降到最低值(3.16和4.28 mg N/100 ml),A、D组极显著高于B、C组(P<0.01),C组显著高于B组(P<0.05)。B、C组在18:00达到最大值(7.72和8.36 mg N/100 ml),B、C组极显著高于A组(P<0.01),显著高于D组(P<0.05);D组显著高于A组(P<0.05)。4组菌体蛋白浓度平均值比较显示,A组最低,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
3 讨论
3.1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湖羊消化道pH值的影响
饲料蛋白水平高低对瘤胃pH值有影响作用。pH值是反映瘤胃发酵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瘤胃发酵过程的综合反应。适宜的pH值可以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当pH值低于正常变化范围时,微生物的活性降低、数量减少,对动物机体生理状况产生很大影响;较高的pH值可促进瘤胃内蛋白质的消化。
瘤胃pH值影响日粮蛋白质在瘤胃的降解率。研究表明,蛋白质分解和脱氨基作用的最适pH值在6.0~7.0,在此范围内大多数饲料蛋白质都能得到有效的降解。本试验中,瘤胃液的pH值在6.10~6.70波动,属正常范围。各组pH值呈现出随蛋白质水平升高而升高的趋势。
pH值可以维持肠道内相对稳定的内环境,从而影响到蛋白肽酶和其它消化酶的活性。十二指肠内pH值受真胃分泌的盐酸、食糜、十二指肠液及胆汁的影响,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消化酶活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周韶(2003)研究认为十二指肠的pH值一般为2.16,本试验与文献相近,且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pH值呈升高趋势。
3.2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湖羊消化道氨态氮浓度的影响
氨态氮是瘤胃微生物发酵的主要氮源,是影响微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适宜的氨态氮浓度是保证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的首要条件。瘤胃液氨氮浓度一方面受瘤胃壁吸收和食糜排空速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直接影响着瘤胃微生物菌体蛋白的合成。
Annison(1956)以酪蛋白和酪蛋白酶解物(CP=12.7%)为主要蛋白源的日粮饲喂绵羊,两种处理的瘤胃液氨态氮在晨饲后3~4 h达到峰值,分别为183和245 mg/l。本试验中4组日粮在饲喂后4 h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至下次采食前又会出现回升的现象,这与Reddy等(1985)所得的结果一致。氨态氮浓度比文献报道的偏低,但在Preston等(1987)提出的微生物生长对氨氮浓度耐受的临界范围内(6~30 mg/100 ml)。本试验不是以酪蛋白为主要蛋白源,特别A组仅是基础日粮,而且测定的方法及试验动物的不同都会引起试验结果的差异。十二指肠中的氨态氮,主要是瘤胃微生物合成微生物蛋白已经被瘤胃壁吸收后,剩余的随食糜进入到十二指肠。如果瘤胃中氨态氮浓度过高,未被利用的氨态氮增加,则进入后段消化道的氨态氮量也会相应增加,本试验的数据表明,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氨态氮浓度也相应的升高。
3.3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湖羊瘤胃菌体蛋白的影响
微生物蛋白质是反刍家畜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占小肠中蛋白质的40%~80%。细菌是瘤胃内蛋白质降解的主要微生物,瘤胃细菌的蛋白分解活力是原虫的6~10倍,因此对瘤胃细菌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建立了“康乃尔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CNCPS)”,依据瘤胃细菌利用的底物及发酵终产物,把瘤胃微生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酵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微生物,以氨态氮、氨基酸氮及肽氮作为氮源合成微生物蛋白;另一类是发酵结构性碳水化合物(SC)的微生物,这类微生物主要利用氨态氮合成微生物蛋白。瘤胃蛋白分解菌占整个瘤胃细菌总量的12%~38%。本试验研究发现,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升高瘤胃菌体蛋白也升高,采食后各组的微生物蛋白氮的波动也比较大,A组波动范围为2.74~6.10 mg N/100 ml;B组的范围为3.16~7.72 mg N/100 ml;C组为4.28~8.36 mg N/100 ml;D组为4.48~5.82 mg N/100 ml,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微生物活性比较大,动物生理状况、测定方法对其都有影响。
(参考文献若干篇,刊略,需者可函索)
(编辑:张学智,)
王春梅,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221006,江苏省徐州市三环西路。
孙龙生(通讯作者)、赵国琦,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庆林,单位及通讯地址同第一作者。
收稿日期:2009-04-09
[1]
相关信息
饲料杂志英文版
版权所有:2008(C)饲料工业杂志社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金沙江街16号6门 电话:024-86394669 传真:024-86276127
Copyright@2008 3dfeed.cn All Rights Reserved Web Production
刘宇新 沈阳职业装